我們立足本地,放眼全球集團主頁 - 繁體中文
鴻海集團
集團首頁
亞洲
中國大陸
美洲
美國
墨西哥
歐洲
捷克
斯洛伐克
新聞中心
用30億元算力做一隻護理機器人!鴻海「3+3+3」策略,從蹲點護理站開始
2025/10/17
產業脈動

(新聞轉分享至財團法人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

沒時間充電?那就換電池;運送檢體怕被調包?那就放進儲藏槽。鴻海Nurabot護理機器人,顛覆電子業製造慣性,派使用者體驗與工業設計團隊進駐醫院護理站,從傾聽護理師開始做設計思考。這隻機器人,在鴻海智慧醫療佈局中,扮演什麼角色?


「電影裡金城武對著鏡頭,仔細聽甄子丹的呼吸,我們也是一樣啊!」鴻海B事業群總經理姜志雄伸出右手,指向身旁的人形機器人,緩緩地說:「同仁近距離觀察護理師每一個動作,這個階段花了很長時間,回來以後,才設計出這台。」


無論在台灣哪一個角落,護理師都是維持醫療現場運作的靈魂人物。然而,全台正陷入數十年來最嚴重的護理師荒,醫院紛紛告急。跨足醫療市場的台灣科技巨頭們也紛紛思考,在少子化、高齡化之際,如何以科技方法減輕護理師的工作負荷?


鴻海提出的解方,就是Nurabot護理機器人,它不僅象徵鴻海正式揮軍醫療服務市場,更是鴻海深度研究使用者體驗之後,發揮產品設計能耐的具體展現。


落實劉揚偉選定三大產業中的兩項

Nurabot是鴻海身為EMS(電子製造服務)龍頭「試水溫」,投入全新領域的第一件成品,與台中榮民總醫院、日本川崎重工合作,根據中榮護理站日常工作流程,重新設計而成。


姜志雄介紹,鴻海董事長劉揚偉上任以來,積極推動公司從「製造的鴻海」轉型為「科技的鴻海」,目標是從AI轉型出發,成為提供全方位智慧生活與解決方案的企業。在劉揚偉的「3+3+3」策略方案中,選定的三大產業分別是:電動車、數位健康和機器人,Nurabot正是集數位健康與機器人於一身的產物。



公司決策拍板,姜志雄和團隊開始苦思,如何做出能真正派上用場的護理機器人?姜志雄是電子業出身,團隊成員學經歷雖橫跨工業設計、演算法和醫務管理,但對醫院實務工作十分陌生,團隊討論過後,決定捨棄一切習慣,從觀察護理師的工作開始,了解他們需要什麼?這個大膽之舉,徹底改變了研發Nurabot的路徑。


「我也是『踏入叢林的小白兔』啊,所以我們必須親自去現場,我不希望只聽到轉述,我希望聽到客觀描述,用戶真正需要是什麼?」,姜志雄坦言:「一般初次拜會客戶,都是派業務同仁或工程師,我們這次很特別,先派使用者體驗與工業設計人員去中榮觀察、體驗。」


蹲點一個月,傾聽上百位護理師意見

B事業群團隊進駐中榮後,開始進行一場田野調查。「深度掌握使用者行為,你才知道用戶的瓶頸、痛點在哪裡。觀察一天絕對不夠,至少要一、兩週,甚至一個月。」姜志雄強調,這種做法,在業界實屬少見,「這是台灣電子業很難體會的經驗,我們竟然做品牌廠在做的事情,一般EMS是不會這樣做的!」這段經驗不只改變方法,更是以設計思考(Design Thinking)主導整個產品開發流程的轉變。


團隊從中發現,護理師耗費相當長時間執行重複的工作,「有多達30%40%的工作時間,都在護理站跟病房之間來回,因為他們要遞送檢體、藥物、血袋等。」姜志雄說明。


除了運送物品,護理師還得一再重複對病人宣達衛教,「每當有病患入住,護理師就要對他介紹環境、衛生教育,來一個人就重新講一次;此外還有巡房、噪音偵測、病人跌倒偵測等,都是高度重複的工作。」


使用者體驗與工業設計團隊駐點一個多月,從上百位護理師蒐集了無數意見後回到鴻海,開始與工程及製造部門密集會商,這台機器人的功能與操作細節。姜志雄強調,基於這些觀察設計出的Nurabot,造型因此和市面上其他人形機器人大不相同,「它不是工程師盤點技術、做出一台,然後去醫院推銷;它是完全反過來,由我們觀察醫院的需求,從使用者經驗出發,以科技滿足需求,」姜志雄得意地說。


現場洞察、負評回饋,成就設計思考

Nurabot和其他機器人的外觀,就有明顯差異。首先是機器人身上的前置和後置儲物空間,「本來的設計讓機器人大剌剌地拿著檢體運送,護理師看了馬上反對,他們擔心,萬一檢體被調包,後果會很嚴重!所以護理師建議我們做一個封閉空間,專門放置物品。」姜志雄解釋,這才有了Nurabot腹部前、後兩側的儲藏空間,其中,後側設計成低溫槽體,可以放置冰塊、輸血袋和其他需要控制溫度的醫材。


姜志雄特別強調,只有符合生物辨識系統時,Nurabot才會開啟儲藏槽,以確保運輸途中的物品和檢體安全。「例如某個檢體是給王護理師的,只有她用自己的生物識別感應,儲藏槽才會打開。如果不是本人,機器人就會說話,請你不要干擾它工作。這些細節全都是經過設計思考的!」


Nurabot的充電設計,同樣經過護理師的意見「顛覆」。團隊原本設計為充電式,卻得到負評:「護理師表示,他們不要充電式設計,因為機器人需要全天候協助護理工作,必須隨時保持運作,不能因為充電而中斷服務。因此,他們更需要的是可快速更換電池的設計,一插上去就能繼續工作。由此可想像護理師的作息,以及壓力有多大」姜志雄感佩地說。


「四朵雲」訓練,優勢不只在機器人

鴻海的優勢,絕不只是擅長硬體製造、做出一台實用的機器人,姜志雄說:「我們贏別人的地方,是在雲端。」


「鴻海用『四朵雲』支持Nurabot,你可以把它想像成合唱團的四部和聲,」姜志雄解釋,Nurabot設計完成後,鴻海先透過內部的機器人智能模型訓練算力中心(FoxBrain)加以訓練,再到鴻海與輝達合作建立的數位孿生場域(Omniverse)模擬測試,到了機器人身上,用同樣與輝達合作的邊緣運算物理場域(Jetson AGX Orin)驗證運作效能,並且將機器人與醫院內私有雲的隔離環境(HIS)系統連動。


Nurabot背後有一整套系統,從多端點進行實體與虛擬AI運算,彼此必須同步、毫不出錯,才能確保Nurabot正常運作。「光是在FoxBrain訓練中心,我們就用了120H100 GPU,這是價值230億元的算力!」姜志雄說。


未來擴大量產,更要打造中控平台

現階段,Nurabot正在中榮106護理站進行壓力測試,經過數個月實際運作,姜志雄透露,團隊已經發現數百個大小問題,正逐一著手改進。鴻海從這段測試中,得到相當寶貴的洞察。姜志雄坦言:「我們發現,無論在什麼醫院,護理師彼此之間以及和病人間的互動,大約有80%行為模式都是一樣的,尤其是在護理站。所以我們只要做出一個成功產品,未來有機會持續複製到其他醫院。」


更重要的是,量變帶來質變,一旦有越來越多機器人上線,鴻海便可順水推舟,進入下階段計畫,姜志雄說,「機器人大量加入護理現場後,彼此溝通、整合協調都需要一個大平台,我們叫Central flight deck(飛行甲板控制台),就像中央控制台,鴻海很會管理這種平台。」


如同都市裡的大馬路,有公車專用道、人行道、快車道和慢車道,鴻海擅長讓每個機器都有序運行,這正是智慧城市的概念。


今天的護理師助手,明天可能是無人檢測車

換言之,Nurabot只是開始,未來鴻海推出的護理機器人,必將具備更多功能。姜志雄坦言:「目前機器人的功能,我認為只用到其大腦的60%70%,後續還有滿大的發揮空間。」他舉例:「未來機器人不只幫忙運送物品,還可以內建生命徵象檢測、甚至警報功能,也就是一台智慧的無人檢測車。」


從踏入叢林的小白兔,到成功研發護理機器人,鴻海正以全新方式定義醫療科技。當Nurabot正式「上戰場」後,鴻海勢必一舉成為台灣智慧醫療的重要推手,他們不只推廣這款機器人,更將打造出一整個護理機器人部隊的生態系統。


延伸閱讀
用30億元算力做一隻護理機器人!鴻海「3+3+3」策略,從蹲點護理站開始
2025/10/17
用30億元算力做一隻護理機器人!鴻海「3+3+3」策略,從蹲點護理站開始
2025/10/17
OCP Global Summit 2025,FIT揭示224G CPC互連與前瞻散熱技術
2025/10/14
OCP Global Summit 2025,FIT揭示224G CPC互連與前瞻散熱技術
2025/10/14
高雄青年走進鴻海研發基地 看見AI智慧城市與電動車新趨勢
2025/09/19
高雄青年走進鴻海研發基地 看見AI智慧城市與電動車新趨勢
2025/09/1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