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MIH雙月刊》山巔之論 東元電機專訪內容節錄
工業電機能成功量產,靠的就是標準化。像是包含中心高、直徑、長度等基座尺寸的統一規格,確保客戶可以「即插即用」,不需要重新設計整套系統。這種標準化可讓工業電機形成全球性市場規模,並有效降低客戶在採購與導入上的成本與疑慮。
相較之下,電動車乘用車電機並無統一標準,幾乎每個車廠都需要客製化設計。對供應鏈而言,高度客製化導致研發週期拉長,模具成本龐大且難以分攤,商業模式難以為繼,許多Tier 2供應商甚至無法獲利。
面對此一市場現況,東元總經理高飛鳶指出,該公司選擇避開乘用車紅海,轉向商用車與公車動力系統。憑藉工業電機的模組化設計思維,一套模具只需調整長度,就能涵蓋6至12公尺以上的不同車型。第一代產品推出至今,整體成本已下降約50%。此外,東元在設計初期即規劃未來三代產品的演進路徑,確保產品具備長期競爭力,透過「先設計好平台,再延伸應用」的策略,成功兼顧開發速度與成本控管。
跳脫乘用車紅海 以標準化思維商用車突圍
在此同時,信通則選擇另一條路徑,專注二輪與三輪市場。信通總監黃安正指出,這類市場的關鍵不在於標準化,而是如何在成本嚴格受限下仍維持可靠性。信通憑藉多年機車零組件經驗,建立多種「公版設計」,能快速依客戶需求進行調整,縮短開發時間並控制成本,展現「在地化製造+機電整合」的特色。
不論是東元以標準化模組思維切入商用車,還是信通以在地化與公版設計布局二輪、三輪市場,兩家公司路徑雖然不同,但都展現了台灣電機產業在全球競爭中找到差異化優勢的企圖心。
電機產業三大競爭焦點:稀土、功率密度與系統整合
觀察電動車電機發展,高飛鳶指出,目前產業正聚焦於三大競爭焦點。其一是稀土議題。全球電機高度依賴稀土磁材,供應鏈長期受制於中國主導的風險日益凸顯。東元因應此挑戰,採取低稀土化設計策略,在確保性能的前提下降低高稀土磁材用量。在最新一代Powertrain中,導入Hairpin 扁線(髮夾繞線)設計,透過更高槽滿率降低銅耗並支援自動化製程,確保量產一致性;同時結合油冷技術,有效提升散熱與耐用度,並已獲歐洲客戶導入至新一代電驅橋。藉由這些設計,東元不僅降低材料風險,也進一步強化系統可靠性,展現從電機製造商邁向整體解決方案提供者的轉型方向。
其二是功率密度。在有限體積中輸出更大功率,已成為各家車廠近年的競爭重點。除了追求單點效率,更強調在多種運行條件下保持高效,然而散熱與可靠度仍是最大挑戰,尤其在商用車、工程車等重載應用場景中更為明顯。
東元的應對方案涵蓋多個面向:在材料創新上,採用中鋼智慧型矽鋼片以降低鐵損並提升能效;在驅動升級上,導入碳化矽(SiC)控制器,效率最高可達99.5%,大幅減少能量損耗;在系統設計上,採取「無減速機」架構,避免效率降至僅70%的瓶頸。
綜合這些改善,東元電機效率已可達98%,與SiC驅動器搭配後,整體系統效率更可逼近97%。更重要的是,高效率運行範圍顯著擴大,不再侷限於單一轉速或負載區間。高功率密度設計不僅意味著電機體積更小,也能減少電池數量,降低整車重量與成本。
其三則是系統整合。傳統上,電機與驅動器由不同團隊開發,導致介面規格不一致,增加測試與調校成本,問題往往要到客戶端才浮現,延長開發與交付時程。隨著動力系統複雜度提升,單一廠商已難以單打獨鬥,必須朝跨領域整合方向前進。
標準化整合與國際鏈結,台灣電機產業的未來路徑
黃安正也提醒,台灣在推動國際鏈結時,不能僅思考規格標準化,還要兼顧「驗證效率與維修可靠性」。在全球車廠壓力日增的環境下,若能同時做到導入快速、維護簡單,將大幅降低國際合作障礙。這種「以簡馭繁」的思路,與東元所展現的跨域系統整合路徑,正好形成互補:一端主攻完整解決方案的延展性,一端確保產品導入的穩健性。
從稀土依賴,到功率密度提升,再到系統整合,台灣電機產業已逐漸找到自身的定位。只要善用在地製造的彈性與研發實力,並積極連結國際需求,就能在標準化、模組化與系統整合上展現影響力。對我們而言,「設計國際化 × 製造在地化」是東元的核心戰略,若加上信通所強調的「快速驗證與簡化架構」,台灣電機產業將能形成更完整競爭組合,並以「被聽見的聲音」站上全球舞台。
關於MIH





